组织方程的艺术——组件化(入门)
组织方程的艺术——组件化(入门)
!!! tip
Contents:建模思想
Contributor: YJY
Email:522432938@qq.com
如有错误,请批评指正。
前言
Ai4Energy开发者总是张口闭口组件化建模,那么组件化建模的内涵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要组件化建模?这篇我们从头至尾介绍做一个组件化思想的入门介绍。
建模用ModelingToolkit.jl;求解用DifferentialEquations.jl。
电路问题
以电路系统切入,深入探讨组件化建模的内涵是最合适不过的了。
首先准备2个电路元件的方程。
- 欧姆定律:电阻两端的电压与流过电阻电流成正比。
- 电容器: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率与电流成正比。
!!! tip
C是电容量,单位为法拉(F)。
我们再准备一个电路系统,如下图:
需要求解的问题是:电容初始电压为0,当开关闭合后,电容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是?
手搓求解
手搓的意思是电路中学的传统解法。开关闭合后,视为导线。采用节点电压法求解。标记三个节点1,2,3。节点电压分别为,如下图。整个电路只有一条主路,所以电流为。
所以电路的方程为:
手动化简之后可以得到2种情况:
- 保留,化简掉。开关刚闭合,有电容视为导线,则0时刻,
- 保留,化简掉
以上微分方程式2或3,求解任何一个,把结果代回方程组1,整个电路系统的情况就可以得到了。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下面看一看组件化怎么做!
组件化求解
在之前的基础之上,我们只做一件事情——引入额外的变量。
为每个器件添加两个端口变量(地只加一个端口)。正极叫p,负极叫n。同时为器件取名,电源叫做source,电阻叫做resistor,电容叫做capacitor,地叫做ground。同时规定,器件索引其子要素的方式为“.”。例如,电阻正极电压的变量全名为。如下图所示。
那么我们新引入了14个变量:
- 电源的4个
- 电阻的4个
- 电容的4个
- 地的两个
再研究一下变量关系,我们可以发现。所有端口电流(地端口除外)的数值都等于,端口电压值都等于对应的电压节点的电压。
这,貌似就是给这几个变量加了很多别名?一顿操作猛如虎,细想发现全白干,形式主义我最行?
下面才是主菜!
全踢掉,如下图。
Step1: 把Step2. 分别写组件的方程,规定电流入流为正,流出为负:
- 电源:
- 电阻:
- 电容:
- 地(规定电势为0的点,电流不做要求):
Step3: 构建连接关系
- 电源和电阻连(等价于节点1,节点电压相等、电流净流量为0)
- 电阻和电容连(等价于节点2,节点电压相等、电流净流量为0)
- 电容、电源和地连(等价于节点3,节点电压相等、电流净流量为0)
稍微思考一下可以发现,上述10多个方程组成的方程大组,其数学本质与方程小组1完全等价!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多引入了很多变量,并且这些变量完全可以消去!
但是,前者完成了组件化的封装,由此连接关系与组件内部之间成了相互独立的关系。
什么意思呢?以为例。既是电压源的出口电压又是电阻的正极电压。同时作为节点电压,已经消去了电流的概念。这就意味每节点是不同的。而组件化的内涵就是把这一点拆解成了两部分:连接与组件内部。以电阻的正负极端口为例,对内建立组件内部的方程:
其本质就是;对外建立与其他组件连接:
其本质就是节点电压1和2.
这么多方程很复杂但逻辑清晰。其实它很简单,因为化简计算机会去做。
求对比解
手搓版
把节点电压法的分析过程,写成ModelingToolkit的代码。
!!! tip
* 在VScode中,输入入V_3就能输入V₃
* 在VScode中,按下Ctrl+Enter
可以执行光标所在行的一行代码。以下的代码可以一行一行执行,看中间结果。
using ModelingToolkit, DifferentialEquations
# 定义变量
@variables t
@variables V₁(t) V₂(t) V₃(t) I(t)
# 定义微分
D = Differential(t)
# 设置参数
R = 1.0
C = 1.0
V = 1.0
# 输入方程
rc_eqs = [
V₁ - V₃ ~ V
V₁ - V₂ ~ I * R
D(V₂) ~ I / C
V₃ ~ 0
]
# 构建系统
@named rc_model = ODESystem(rc_eqs, t)
# 系统化简
sys = structural_simplify(rc_model)
# 设置初值
u0 = [
V₂ => 0.0
]
# 求解时间范围
tspan = (0.0, 10.0)
# 构建问题并求解
prob = ODAEProblem(sys, u0, tspan)
sol = solve(prob, Tsit5())
# 分别查看 V₁, V₂, V₃ 的变化
sol[V₂]
sol[V₁]
sol[V₃]
再查看一下化简前的方程:
equations(rc_model)
再查看一下化简后的方程:
equations(sys)
方程中,和推导的结果是一致的。
组件版
把组件化的过程,写成代码。
using ModelingToolkit, DifferentialEquations
# 定义独立时间变量
@variables t
# 器件端口作为连接点
@connector function Pin(; name)
sts = @variables v(t) = 1.0 i(t) = 1.0 [connect = Flow]
return ODESystem(Equation[], t, sts, []; name=name)
end
# 地,地的端口名字改为g,不是port
function Ground(; name)
@named g = Pin()
eqs = [g.v ~ 0; g.i ~ 0]
return compose(ODESystem(eqs, t, [], []; name=name), g)
end
# 电阻元件
function Resistor(; name, R=1.0)
@named p = Pin()
@named n = Pin()
ps = @parameters R = R
eqs = [
p.v - n.v ~ p.i * R
0 ~ p.i + n.i
]
return compose(ODESystem(eqs, t, [], ps; name=name), p, n)
end
# 电容元件,因为不能对表达式进行微分,所以再引入一个电容的电压差变量v
function Capacitor(; name, C=1.0)
@named p = Pin()
@named n = Pin()
ps = @parameters C = C
sts = @variables v(t) = 1.0
D = Differential(t)
eqs = [
v ~ p.v - n.v
D(v) ~ p.i / C
0 ~ p.i + n.i
]
return compose(ODESystem(eqs, t, sts, ps; name=name), p, n)
end
# 电压源
function ConstantVoltage(; name, V=1.0)
@named p = Pin()
@named n = Pin()
ps = @parameters V = V
eqs = [
V ~ p.v - n.v
0 ~ p.i + n.i
]
return compose(ODESystem(eqs, t, [], ps; name=name), p, n)
end
# 定义组件
R = 1.0
C = 1.0
V = 1.0
@named resistor = Resistor(R=R) # @name可以视为给定义的组件起了个名字,Resistor(R=R)返回的组件名字就叫resistor
@named capacitor = Capacitor(C=C)
@named source = ConstantVoltage(V=V)
@named ground = Ground()
# 构建连接关系
rc_eqs = [
connect(source.p, resistor.p)
connect(resistor.n, capacitor.p)
connect(capacitor.n, source.n, ground.g)
]
@named _rc_model = ODESystem(rc_eqs, t) #连接关系也需要放到ODESystem中。
# 组件与组件连接关系一起构建系统
@named rc_model = compose(_rc_model,[resistor, capacitor, source, ground])
equations(rc_model) # 查看方程
# 系统化简
sys = structural_simplify(rc_model)
equations(sys) # 查看方程
# 定义初值
u0 = [
capacitor.v => 0.0
]
# 求解
prob = ODAEProblem(sys, u0, (0, 10.0))
sol = solve(prob, Tsit5())
# 查看
sol[capacitor.v]
sol[resistor.n.v]
sol[capacitor.p.v]
小结
引入的组件端口变量作为内部方程与外部连接关系的桥梁,使得组件完整又独立,可以与任意外部组件相连接。连接就去干连接的活,组件内部就管组件内部的方程。
从另一个角度说,节点电压法需要针对每一个系统做比较复杂的系统分析,因为其包含了某种化简的内涵;而组件化模式则是批量定义组件和批量处理连接关系,最后统一化简。后者更加易于理解与设计计算算法。
组件化的意义就在于高效复用以提高系统构建效率。因为组件都是由开发者写好的,用户只需要构建连接关系,系统即可搭建好。这也是为什么说组件化是关于方程组织的艺术了,本质还是那个本质,只是换一种变量与方程的组织模式。电路系统的组件化是组件化思想的体现之一。
- 组件化建模实例简要介绍了组件化建模思想。
- Ai4EComponentLib.jl中系统的设计方法,都体现了组件化思想。
- Ai4EComponentLib.jl设计理念介绍了更高层次的抽象组件内涵。
最后,思考如何用节点电压法解下图的电路,以及如何用组件搭建。
其实思考之后就会发现组件化构建的优点:
- 高复用性:节点电压法构建需要自己写组件的特性方程;组件化不需要,不管它内部是什么牛鬼蛇神,组件写好了就能拿来用。之后就一个事——连接。定义组件的过程就是对组件内部方程的重用。
- 高易用性:一旦组件设计好了,构建连接关系不需要再动脑子了,照着系统图哪里有节点连哪里不就完事了?剩下精髓,是如何去设计一个系统,不再需要考虑组件底层。
!!! tip
提问:我们上面手敲代码定义组件和构建连接的过程,与在Simulink中通过图形化界面拖一个组件连一个线的过程,有本质的区别吗?
如果你觉得没有区别,恭喜,你已经大致掌握流程模拟仿真软件底层架构的逻辑了。
练习
尝试用上面写好的组件构建上图系统并求解。同样的,都假设电容电压初值为0。